大藤峡,位于黔江下游,是广西境内最大最长的峡谷,被誉为广西的“三峡”。相传当年有大藤如斗,横亘南北江岸,两岸瑶民可以攀藤而过,故此得名。9月2日,国家水网重要骨干工程大藤峡水利枢纽最后一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,标志着主体工程较国家批复的建设工期提前四个月完工。9月27日,记者一行来到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采访,一睹“大国重器”之芳容。

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重要作用
大藤峡水利枢纽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标志性项目,是集防洪、航运、发电、水资源配置、灌溉等功能于一体的珠江流域关键控制性工程。工程综合效益显著,在防洪方面,与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,可将梧州市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至100年一遇,保障广州市有效防御1915年型洪水,将珠江三角洲重点防洪保护对象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至100到200年一遇;在航运方面,将黔江通航由300吨级提高至3000吨级,打通珠江黄金水道关键节点;在发电方面,总装机160万千瓦,设计年发电量60.55亿度,成为广西电网主力电站;在水资源配置方面,将流域应急补水响应时间由10天缩短至3天,有力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;在灌溉方面,可解决桂中120万亩耕地、138万人干旱缺水问题,助力地方乡村振兴。

多项技术指标创国际或国内技术
据了解,该工程总投资357.36亿元,总库容34.79亿立方米,防洪库容15亿立方米。建设期间,多项技术指标创国际或国内纪录,拥有国内水头最高的单级船闸,船闸下闸首人字门高47.5米,堪称天下第一门,人字门底枢蘑菇头采用高碳高铬不锈钢锻铸,在国内和国际均属首次;配备8台国内最大的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,单机容量20万千瓦,位居同类型机组首位;布置26扇位居国内闸坝式工程前列的弧形工作闸门,最大推力负荷达6820吨;建成了“一中心、双鱼道、双增殖站、五人造生境”的国内水利工程最大的水生态保护工程体系,满足红水河珍稀鱼类繁殖洄游的过坝需求。

征地移民安置工作井井有条
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征地涉及贵港市、来宾市、柳州市等3市7县(区、市),搬迁安置移民14340人,生产安置人口41268人,通过同时有效开展征地补偿、工业企业处理、专项项目处理、防护工程建设等工作,有效保障了枢纽工程项目建设进度。
其中,桂平大成塘是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规模最大的一个移民安置区,用地面积500多亩,目前已安置864户3364人。为让搬迁群众住得下、稳得住、能发展,安置区在建设“山环水抱、城倚湖畔”精致小区景观格局的同时,还设置小学、幼儿园、村民活动中心、村民服务中心、游客服务中心、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,预留大量商业用地,打造具有魅力的商业街区。